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 首页 > 沂蒙清风 > 清风文苑 > 正文

深山旮旯出故事

来源:临沂市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0-04-10

蒙阴,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即发生在此。这里山高林密、人民质朴,生来个性倔强,用老百姓的话讲,叫认死理。

在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我有幸结识了一位姓赵的倔大娘,她姓赵,是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一位土生土长的村民。今年已经85岁,腿脚不方便,有个儿子也不在身边,除了将土地租给别人收取的租金,再就是喂鸡喂羊卖的那点钱。鉴于这种情况,村里把她列为贫困户,作为精准扶贫的对象之一。可是,村里给她的800元补助,她却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镇上逢年过节给的慰问金,她也是推三阻四,硬是不要,着实令人奇怪。我去了几趟大娘家,她反倒给我做起了思想工作:“俺虽然岁数大了,但还动弹的了,儿子要接俺到北京住,俺都住不惯。俺这儿子、孙子都很孝顺,每年寄给俺的钱足够花的,俺自己也能有点收入,还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把补助款给更需要的人吧。”

在我和村干部的一再劝说下,老大娘总算是松了口:“如果非要给我点啥的话,那您就给我买对兔子吧,家里有羊有鸡,就还缺对免子。”就这样,赵大娘总算是收下了一对长毛免。

说实话,像赵大娘这样的,我还是头一次遇到。经过几次三番和村干部交流,我才对赵大娘有了更深的认识。

用村干部的话讲,赵大娘的倔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从年轻时就倔。

原来,赵大娘的丈夫去世得早,膝下就一个儿子,从不到三十岁就守寡,一直没改嫁,独自把儿子拉扯成人。家里地里都是她一个人忙活,有人想帮她一把,她总是好声谢绝。一句“俺能行”总是挂在嘴边,孩子也听话懂事,学习也挺好,转眼孩子考上了高中,要到城里去上学。

那可是四十多年前啊。那时候,学生上学得背着粮食,将粮食交到学校食堂,然后才能在学校吃饭,每个月得30斤粮食。儿子担心母亲太辛苦,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粮食去。”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的脸上。

儿子进了县城上学,赵大娘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双腿僵硬变形,肿大成梭形,走路都很困难,更别说种田了,为了给儿子每月凑足30斤粮食,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瓜干玉米高梁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

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悄悄的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她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她儿子以优异成绩考上名牌大学。

时隔几十年,村里人说起此事,都为赵大娘唏嘘赞叹。

说完赵大娘的故事,让我想起2012年蒙阴出的那位“山东好人”。她叫李保叶,是岱崮镇五里沟村人。

在蒙阴,李保叶和她女儿的故事广为传诵,当地人称李保叶为“世上最好的妈妈”、山东省妇联授予她省“十大优秀母亲”称号。

李保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女儿王琳的情况,1989年年关将近的时候,一位村民将装着弃婴的纸箱送到岱崮镇五里沟村村委大院。被包在被子里的小王琳嘴唇发紫,手足扭反,看样子只有一个来月大。

镇干部和村干部抱着孩子张家李家转了十多家,因为女婴身残体弱,没有一家愿意抱养。眼看要过年了,村里决定让当时的村妇女主任李保叶先养着,等过了年再定去向。接过孩子的李保叶却再也没把孩子送出去,在丈夫王家礼的支持下,她买来村里最贵的饼干和牛奶,搅拌在一起,一勺一勺地将这个只有1.8公斤重的女婴养活了。

在小王琳九个月大的时候,李保叶和丈夫抱着她开始了漫长的寻医问药之路,在泰安的一家医院,王琳被诊断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医生为她的双足实施了手术,可术后效果不理想。后来又去济南为王琳定做每只重达1公斤的铁质矫正鞋,小王琳连续穿了三年铁鞋,仍然没能站起来。1995年国庆节,在湖南一家中医医院经过4个多月的治疗,6岁的小王琳终于能走路了。

二十多年时间里,李保叶舍不得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却给养女买时下最好的衣服、食物。没钱为王琳治疗手上的疾病,她就每天给她推拿,按摩各个穴位,慢慢的,王琳的手伸展开了。那时为给王琳治病,李保叶欠下了3万多元的债,用了13年时间才还清。

为了挣出王琳上学的学费和治病的欠款,李保叶包下村里120亩荒山,和丈夫吃住在山上。打钎、放炮、栽树、修路,李保叶的一双手布满老茧和裂口。

如今,在正值青春年华的王琳的笑脸上,丝毫看不出她为自己身体的残疾或者家境困难而苦恼自卑。2005年,王琳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潍坊幼师特殊教育学校。2010年,毕业后的王琳,毅然选择了特教这份需要用爱去支撑的职业,瘦弱的王琳有一颗善感的心,她要把李保叶妈妈给她的爱传递给她的学生们。

从这些最朴实的人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