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沂蒙好家风 > 家风故事 > 正文

家风正 党风纯 政风清

来源:临沂市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16-08-18

谈到“家风”,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规、家教等等那些能够形成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家训箴言,但是却很少有人会准确的给出家风的定义。所以,有人不禁要问了,究竟什么是家风?家风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优良家风的形成对于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记得在2014年的年初,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新春走基层》—“家风”系列节目,记者带着“家风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街头随机展开采访,采访对象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学生、有老师、有农民工、有蓝白领、有企业大亨、也有文化名人。他们对于家风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不难理解,因为处于社会的不同阶层,接受的文化熏陶不同,对于家风的理解当然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有一点,他们口中的家风却都能够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找到其价值的缩影。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说它包罗了中国文化演进的密码,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的集体认同,也是每个中华儿女成长的精神足迹。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的故事广为流传,到《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温公家训》的备受推崇,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贯穿始终的继承和发扬。在《孟子》中有这样的表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好的家风孕育好的公民,好的公民组成好的社会,而好的社会推动形成好的国家秩序。所以说,家风是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重视门规家风的国度。纵观历史,但凡成大事者,都有严谨的家风约束。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被后人评价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相为将一完人”,他倡树勤俭家风,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家人要求都近乎苛刻。流传至今的《曾国藩家书》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说的便是一个人对国家,对家庭,以及在为人处事上应有的态度和言行。这其中包含了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正所谓家风正则民风正,家风纯则党风纯,家风清则政风清。家风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也对党员干部的廉洁行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赶考”的峥嵘岁月里,那些优良醇厚的家风一直为人称颂。毛泽东在家风上一直坚持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牟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的十条家规中有这样一条“在个人的事情上,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陈云曾给家人立下了三不准家规;彭德怀教育自己的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从这些严格的家规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允公允能、崇俭尚廉的高亮风节,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风范,也看到了我们党员干部当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

一个社会的良好民风是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为基础的,一个执政党的良好党风也是以广大党员干部的良好家风为保障的。我成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华丽的言语来讲述我成长的历程。但是,我有着引以为傲的最朴素、最朴实的家风,它伴随着我的成长,形成了我一贯的人生态度:简单生活,认真做人!我不是一名党员干部,没有党员的光环和荣誉,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公仆,但我依然保有着高度的原则意识和底线意识,时刻以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来标榜自己的行为。

“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为官俭,则以俭养廉,居高不败。”廉洁家风是树立廉洁党风、廉洁政风的基础。传承廉洁家风的过程也是党风、政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做廉洁家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我们要把社会建成风清气正的“天然氧吧”;我们要为国家的政党注入新鲜血液,我们要让祖国在未来的百年征程中充满活力、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