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沂蒙好家风 > 家风故事 > 正文

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家风

来源:临沂市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17-04-18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了。生前,父亲勤勤恳恳为党和人民工作,算起来真正和我们几个子女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然而他对我们的言传身教,如同春雨润物般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终身受用的宝贵精神财富。

  1955年,父母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来到新疆工作,我们兄妹三人也跟随父母来到新疆。那时我们年幼无知,吃饭时老是将粮食掉在桌上,还经常剩饭,根本不当回事。父亲看在眼里,但他没有直接批评我们,而是给我们讲起了“从不浪费一粒粮食”的故事。抗战时期,日寇封锁解放区,粮食短缺,八路军战士吃的都是村民自发烙的干煎饼,一咬簌簌地撒,战士们就一手拿煎饼,一手接撒掉的煎饼渣,再放进嘴里;撒在桌上的,就用手指沾一下唾液,把煎饼渣粘在手上吃掉,撒到桌缝里的,就拍拍桌子弹出来吃掉,从不敢浪费一粒粮食,因为那都是老百姓冒着枪林弹雨送上前线的,他们吃饱了好去打鬼子!这个故事给我们兄妹三人幼小的心灵以极大震撼,从那时起,我们再也没有浪费过一粒粮食,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我当了姥姥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外孙听,让他也从小就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有次在北京女儿家,小外孙看到爸爸妈妈掉在桌上的米粒,就用稚嫩的小手拍着桌子比划着说:“爸爸妈妈不能浪费粮食,太姥爷打仗的时候,都是拍拍桌子,把撒掉的煎饼渣弹出来吃掉。”

  我小时候写作业,每当写错,就撕一张再写,写错了再撕。父亲心平气和地把我叫到身边,讲了他“一张纸当成六张用”的故事。在艰苦的抗战岁月,解放区物资十分匮乏,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每用一张纸,往往都是先用铅笔写一遍,再用钢笔写第二遍、用毛笔写第三遍,这样正反两面用,一张纸就可以当作六张用。父亲就是用这种老八路的作风对我们进行勤俭节约教育的。

  2013年教师节,外孙所在的幼儿园开家长会,园长让我给小朋友们讲讲传统故事,我就把父亲讲给我们的“不浪费一粒粮食”“一张纸当成六张用”两个真实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讲完后,老师和孩子们都热烈鼓掌,园长对我说:“你讲得太好了。多讲讲真实的历史,让孩子们多接受一些传统美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太有必要了。”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大伯家的两个哥哥在沂蒙老家吃不饱肚子,来新疆博州找父亲安排工作。当时父亲手握人事大权,按说安排两个人是不成问题的,然而父亲没有那么做。父亲说,作为党的干部,要为党、为国家分忧,怎么可以先给自己的亲戚解决工作呢?他与母亲商量,给了两位哥哥一些零花钱,为他们买上车票,劝说他们返回沂蒙老家。

  父亲从博州赴北京开会,要先从博州坐两天汽车,到乌苏住一晚,次日到乌鲁木齐,再乘坐六天七夜的火车才能到北京,一路辛苦自不必说。按当时规定,父亲可以报销硬卧车票,但他却坚持只买硬座。他说:“战争年代,有的战士连续急行军,就连站着都能睡着,我现在有个硬座坐,不比战士们强多了?国家暂时还很困难,咱们是老八路,要替国家着想,不能贪图舒服。”

  父亲就是这样,一生过着“洁白朴素的生活”,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熟悉他的人都交口称赞他的“老八路作风”。而对于我们兄妹而言,这种作风也早已化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家风,就像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一样,绵延赓续、代代传承!(山东省蒙阴县广播电视台 徐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