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沂蒙好家风 > 家风故事 > 正文

我的名字的故事

来源:临沂市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17-11-10

        这几天新生军训,我作为班主任要全程跟着。看到教官顶着烈日,汗流浃背,仍然在一丝不苟耐心地教着每一个动作,心中很是敬佩。而学生们——一群十五六岁大的孩子,也都成为了一个个小士兵,用行动和汗水向酷暑和劳累作着抗争。
        说到士兵,要说说我的名字,张士兵——一个从我幼儿入学起引起无数人好奇的一个名字。他们基本上都是问一些诸如为什么不叫张将军、为什么不叫张元帅之类的问题。名字是我父亲给取的。父亲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少年时在家乡见过解放军战士帮助村民修路挖河,解放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父亲。我和妹妹小的时候,父亲每次酒过七分的时候都会说一句话“那一个个士兵,人家那腰板挺得,真叫一个直!”父亲那个时候就向往着能当一个腰板挺得直、做事雷厉风行的士兵。后来有个连队到村里征兵,父亲踊跃报名并通过了体检。父亲高兴地不得了,自己的士兵梦就要实现了!可后来部队考察父亲的家庭时出现了阻碍,父亲的家庭非常贫困,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尚小,父亲是当时家庭的主要劳力,去当兵就相当于削弱了这个家庭一半的力量。部队领导从大局考虑就没有带父亲走。从此这件事就一直留在父亲心中,成为了他一辈子的憾事。所以也就有了父亲每次酒后酸楚的回忆和不甘的叹息。自然地,他的这份不甘和遗憾就寄托在了我身上,所以才有了我的名字。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慢慢认识到父亲给我取的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而父亲一直在用他的行动诠释着这种精神。
        父亲读书时成绩优异,却为了省下五毛钱的学费,供两个弟弟上学,在五年级就辍了学。后来自己成了家,辛苦挣的钱一分不留地全支持弟弟们读书了。有一次父亲徒步给远在60里地外县城读书的二弟送干粮,回到家后脚底都磨起了泡。父亲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没有任何一句怨言。
        父亲当年没有当成兵后,为了养家拜师学做起了木工,学成之后经常打做一些桌凳到集市上卖。父亲手艺精湛,村里有建新房的都请父亲去做门窗,做成之后父亲总是很大度地免掉一些零头,为此也没少挨母亲的埋怨:“自己过得这么紧巴,就会穷大方”,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嘿嘿一笑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让一点不碍事,不碍事”。
        随着经济的发展,父亲的传统手艺渐渐没了市场。于是父亲四十多岁的时候又去学了电焊,后来在村子附近一个厂子里当焊工。有一次正干活的时候,父亲的一个工友由于操作不当触电倒地,父亲眼疾手快,赶紧拔开电线救了工友一命。后来工友出于感激,一家登门道谢,还带来了五千块钱。父亲分文未取,还请工友一家吃了一顿饭。临走时工友又极力劝说父亲收下五千块钱,父亲仍是坚决不收,只说了一句话:“当时我要是不救你,我还是人吗!”
        越来越多地,我从父亲身上读懂了“士兵”两个字的分量。
        后来,我并没有像父亲当初期望的那样成为一名士兵,而是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但父亲的一言一行一直鞭策着我、激励着我,我也始终记得每次回家父亲在我面前的那些唠叨:好好做人,不要有坏心眼,干好自己的工作,做事要低调......我也始终告诉自己要像“士兵”一样做人、做事。虽然身在平凡的岗位,但能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教书、去育人,就是对“平凡”二字最伟大的解读。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我要说想当将军先要踏踏实实做好士兵,不然想也白想。
        回顾我的人生之路,我感谢父亲,感谢我的名字。我也会将“士兵”精神在我下一代人身上继续传承下去。(作者:张士兵   郯城县美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