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谈及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他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大学·礼记》中对“齐家”有这样的表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简单理解为家风里充满了“仁”和“让”,国风中必定也会遍布“仁”与“让”。家风是家庭教育的精华和积淀,家风既是家庭的灵魂,也塑造着国家的灵魂。
记得有位学者说过,你是怎样的,你周围的人就是怎样的。我们处在同一个时代,我们都是身在其中的一员。“我们”二字就是靠着一个个小人物的印记勾勒而成的,小人物们的情绪相互堆积交叠,便是一个时代下的民族表情。家风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当代中国,家庭始终是国人安身立命之所,而重视家庭和家庭建设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彰显了家庭建设任务之重要,揭示了家庭建设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家风对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便是对于家风的一个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家风直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良好的家风能形成廉洁的行政作风。家风会蔓延到工作作风,优良的家风则是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风的廉洁公正则需要家风正统来保证。家风影响社风。社会是千万家庭的总和,家风汇聚起来就是社风,多数家庭家风淳朴,则社风淳朴;社风的急功近利,则说明多数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
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风的潜移默化;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即是千万家庭家教家风的总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古训仍历历在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更是千年不殒,中国古人对于家风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可以成册,可以言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必是对儿孙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儿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儿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儿孙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传承,需要推广,社会正气需要弘扬。试想,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到这种家风的熏陶,那么他在生活上、处世上则必定会有“章”可寻,有“法”可依。
一个家庭,如果能够汲取传统家庭道德的精髓,用良好的家规家训来影响家人,鞭策家人,切实树立“以德立家、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廉保家”的良好家风,无疑将有效地帮助家庭成员自觉遵纪守法,廉洁用权,守住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特殊亲情和血缘,也往往可以构筑起最强大的反腐 “家庭防线”。如果家庭成员之间都能经常督促亲人对家庭的幸福负责,自然会帮助他们自觉顶住诱惑,坚持党性,将腐败拒之于门外。
党员和领导干部须带头立家规、正家风,筑牢反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充分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要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深入挖掘和弘扬家庭中向善向上的家规家训家风,以有形的家规带动无形的家风,使自己和家人行动有指南,做事不踩底线、不碰红线。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清,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将因此变得更文明、更美好。
优良家风需传承,社会正气需弘扬,这不仅是利己的“小事”,更是利民的“大事”。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个人,都要在各自的家庭中培养起清正的家风,家国同构,忠孝一理。一个个小家清正善纯,整个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张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