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垛庄镇的“燕翼堂”刘氏家族,曾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开明士绅,后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革命大家庭。
山东早期党组织领导人刘晓浦、刘一梦叔侄就是从这个家族走出去的。虽为富家子弟,叔侄二人却视富贵如浮云、以革命为己任,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尽管他们牺牲时很年轻,却把革命的星星之火,传播到了整个沂蒙山区乃至全省、全国。叔侄二人牺牲后,刘氏族人举家姓共、毁家纾难,先后有26人走上革命道路,有6人牺牲了年轻的生命。在他们的带动下,亲戚、朋友、同学及佃户、佣人、雇员以及他们的子女走上革命道路的也为数不少。
是什么力量促使“燕翼堂”刘氏家族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这还得从一条特殊的家规说起。
1937年全面抗战暴发后,刘氏族人有的在家乡组织抗日武装保境安民,有的准备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也有的打算投奔国民党军队抗日。对此,刘氏当家人刘云浦果断召集后辈们,以族长的身份宣告:“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你们想报效国家,救民于水火,我支持你们!国民党的作为,我们这个家庭应该是最清楚的。你们的四叔(刘晓浦)、五哥(刘一梦)都是共产党员,他们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我们家要抗战,就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战,谁也不准参加国民党!这一条,要作为家规来执行。”
家规,在家族或家庭中的权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违背了就意味着背叛。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严厉的家规,使得刘氏家族成员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沂蒙抗日根据地创建之初,刘氏家族当家人刘云浦主动向组织申请承担垛庄一带驻军的后勤供应,慷慨解囊,将家里的财产、粮食源源不断送给部队。1938年,山东分局、八路军第115师等党政军机关来到沂蒙山,徐向前、萧华、郭洪涛等领导和115师东进支队都曾住在刘家。“燕翼堂”将变卖家产购置的枪支弹药和自家组建的抗日武装全部交给共产党。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至1946年9月土改期间,“燕翼堂”缴纳的公粮和支援部队的粮食累计达2000万斤以上。日本侵略者曾妄图以“燕翼堂”八卦宅为核心阵地和屯兵基地,借以封锁抗日根据地、屠杀抗日军民。1944年,刘氏族人主动拆除了自家百年庄园八卦宅,从此全族上下百余人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的解放,“燕翼堂”刘氏族人可谓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枪给抢,要粮有粮,毁家支前、破家支前。他们就是这样,奉献了自己,支援了革命。(蒙阴县纪委监委公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