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浩气九间棚

来源:临沂市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3-12-04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

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

——唐·张旭《清溪泛舟》

一、穷则思变

临近1983年春节的一个晚上,料峭在龙顶山山头的九间棚村的一 个小房子里, 一伙人正在开会,从入夜一直开到了鸡叫时分。全村的9 名党员都到齐了,两条长凳坐不下了,按照惯例,需要有人轮流负责蹲 着。中间有一个隆起的火堆,现在连会前准备的树枝都快要烧尽了。其 实不光是树枝,几个抽烟的爷们口袋里带来的劣质的烟叶早就告罄了。 大家你翻翻衣服,我拍拍口袋,仿佛不吸上那么几口就找不到说话的头绪一般……

今天已经是接连第三天开会了,话题依然是那么沉重。前两天开 得十分憋屈,大家除了抱怨生不逢“所”,就是在骂自己的祖宗。生在 这样落后的“干顶子山”,这辈子饿不死就算烧了高香了。农村改革好哇,这一年下来,山下的村民尝到了家庭联产承包“分田单干”的甜头,而九间棚村的境况却愈加窘迫起来。新上任的村支部书记刘嘉坤跑 到山下,向上面的领导反映情况,得到的答复无外乎就是让九间棚人从 自身问题上找一找原因。别的村都过上了富足的好日子,为什么九间棚 不进反退呢?是啊,为什么?领导的这些责问,恰恰正是刘嘉坤这次下山想要知道的答案。

这一年,刘嘉坤才刚刚三十岁,用古人的划分就是迈进了而立之 年,被上面领导的几句话就说得面红耳赤起来。他想解释自己不是来要 求减免公粮的,又想解释自己不是来申请“救济粮”的,但终于还是什么都没说,就怅然若失地走回了山上。

领导让九间棚人从自身问题上找一找原因,而且还特别强调要找准 内因,这个问题折腾得刘嘉坤的小木床差点就变成了烙饼的平底锅了。 “大伙儿选咱当书记是带头致富的,不拼上一把,还真对不住人家给咱举的那一次手!”刘嘉坤想,“可是,致富的路在哪里呢?”

于是,在今天党员会的一开始,刘嘉坤就亮出了自己几天来想扁了脑袋才想明白的几个内因:

土壤瘠薄,是地理环境的缺陷;

靠天灌溉,是自然条件的限制;

道路不通,是机械作业的断桥;

水电没有,是农业种植的死路;

……

这些因素是内因还是外因呢?最高学历为初中的9个党员先开始了 一通哲学讨论,在莫衷一是的情况下又转入了“分田单干”的利弊分

析。刘嘉坤说: “现在,我们把生产大队时候的地按照好、中、差三个等级分到户里, 一块地切成了几十份的碎片,耕种浇灌更没优势了,这样下去会越种越穷的!”

“嘉坤,你这些话,可是与上面的政策犯别啊!”有位老党员提醒 说。讨论因此进入了尴尬的僵持阶段,有的默不作声,有的岔开话题说 了一些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刘嘉坤开始逐一争取大家的意见,但多数党员除了不满当前的现状之外,也是拿不出有分量的想法来。

刘嘉坤提出,开春就开始集资出工,第一仗先修路架电、整治农 田,改造自然条件。又有党员提醒说: “嘉坤,咱这不是又‘学大寨’ 吗?走‘回头路’可不行啊!”刘嘉坤显然已经是想到了这一步: “不给老百姓办事,要我这个书记干什么?出了问题我一个人担着!”

“出了事,我和你一块担着!”老支书刘德敬说。

“出了事,我们九个一起担着!”大家纷纷表态。

——这就是后来被世人誉为“九柱擎天”的9名党员。

然后是举手表决,然后是分头去做群众思想工作的方案……刘嘉坤 说: “今后干起来,大家都得有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吃气的思想准备。”而据说,这就是九间棚党员“三不怕”精神最早的出处。

会议最后决定,“吃了饺子就开始!”

二、抱团聚力

家庭联产承包之后,农田基本建设一度出现了令人悲悯的状况。 有个笑话,说是有个老汉到山上锄地,从清晨锄到傍晚,数来数去,找 来找去,七十二块地少了一块。实在找不到了准备回家时,拿起草帽一看,最后一块地居然就在草帽下面。九间棚的境况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水浇灌不说, 一块地也就只能种下几棵苗子,农业机械化乃至脱贫致富应该还有怎样的距离呢?

“分田”之前,全村54户176口人,13名青年打着“光棍”。 “单 干”了一年之后, “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 “光棍”还 是那些“光棍”,失望还是那些失望。以九间棚穷山恶水的自然条件, 哪有几个姑娘愿意嫁到这里来啊!九间棚再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了,这 不光是9名党员的共同认知,也是全村老老少少几代人的基本判断。但 想归想、说归说, 一旦动手去干,方方面面、铺天盖地的阻力就会扑面 而来。分组下去做群众工作的几个党员,前前后后多次跑来反映进展的 难度,刘嘉坤说: “党员不带头,群众哪来的劲头?不用怕,干起来就好了。”

大年初三,吃过早饭,刘嘉坤带着全体党员在村子的制高点放了一 挂鞭炮,标志着九间棚人改天换地的战斗正式打响了。在这个算是重大 启动仪式的现场, 一向不善言辞的支部书记,还是铆足劲讲了一番。大 意如下:九间棚人从乾隆年间避难来到这里,历经十五六代了。祖祖辈 辈窝在石棚下面,直到解放后才住上了房子。山高路险,到现在人家还 笑话咱是“山顶洞人”。党的政策好,现在让咱们富起来,可是致富的 路子在哪里呢?靠天靠地都靠不住,就得靠咱自己的双手啦!第一期工 程是“两上两下”:让电上山,让水上山;让路下山,让果下山。电上 来了,电灯电话就都有了;水上来了,粮食水果就收成了;道路通下去 了,孩子们上学就不用愁了;水果运出去了,九间棚致富就不会远了。 上面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为什么要继续穷下去?先富带后富,我们为什么要等着别人来带我们?我们可以等下去,这13条“光棍”等得起吗?我们的子孙后代输得起吗?只要我们抱成一个团、拧成一股绳,就一定能够率先富裕起来!

噼噼啪啪的掌声背后,是一百多双观望还有审视的眼神。全村 的老少爷们都组织起来了,这9个党员到底能带领大家干出什么名堂 来呢?——这是观望。全村一分钱一分钱凑起来架电修路的集资款,

千千万万可不能让这几个村干部给挥霍了啊!——这是审视。

其实,大家关注的重点还都在钱上。干出干不出名堂还在其次, 穷怕了的“山顶洞人”最最揪心的,就是辛辛苦苦攒下来的血汗钱让干 部们给糟践了。不是吗,这每一分钱来得都不容易。老支书刘德敬带头 捐出给儿子办婚事的500元,赵永兰大娘把给自己买棺材的钱都拿了出 来。村民们能卖的都卖了,卖猪卖羊卖柴禾,包括称盐打油的换钱花的 老母鸡。还有几户准备搬到山下的人家,转而投亲靠友跑到山下借来了 钱。这情景,跟战争年代沂蒙人民踊跃支前没什么两样了。九间棚党支部一班人合计,我们现在完全没有干不好的任何理由了。从声势上看,群众是发动起来的,但是人心能不能捏到一块去呢?

三、群众监督

抱团聚力,关键就在于上下一心。如果群众连对你的信任都没有, 怎么可能跟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呢?刘嘉坤召集党员讨论,认为 党员能否身先士卒和廉洁奉公,事关九间棚艰苦创业的成败。中国共产 党早期有“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 央”的“四个服从”,后来发展成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的“六大纪律”,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障。九间棚要想把自己的事情办 好,每个党员心中都必须有个“怕头”,而这个“怕头”就是人民群众 的全面监督。为此,他们在开工之前就“约法三章”,制定了《九间棚党支部关于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

1.外出办事,每人每顿饭不超过六角钱;

2.到县城买炸药,干部自己骑自行车带;

3.干部分摊义务工,要带头干在前面,耽误一个工,就罚两个工;

4.因公陪客人吃一顿饭要交一元钱;

5.干部工资的70%要捐出来搞集体建设。

不难看出,这个平实的现在看起来土得掉渣的规定,已经深深地打 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后来,随着九间棚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个“约法 三章”便演进成了九间棚党员干部清正廉明、干事创业的“法宝”。九间棚党组织的领导力就在这里。

村民不听你说得如何好,只看你干得怎么样。打眼放炮,干的是危 险活;抬杆爬山,拼的是重体力。这些都是讲究配合、极具挑战的良心 活儿,共产党员上去了,村民中的精壮劳力也是二话不说。比如十几个 人一起抬900多公斤的水泥线杆,640多米的高差,3500多米的运距,哪 一个偷懒甚至用力不匀,都可能酿成人身伤亡的恶性事故。九间棚人后 来总结说,这个关头就看党员干部的表现了。九间棚党组织的号召力就在这里。

普通的路面拓基和农田整治,最高效的办法是划段承包给每家每 户。党员干部负责实地勘察、分段划分,编号抓阄由各家各户认领。支部规定,党员干部抓到的地段摆在那里,谁愿意调换立即调换,让群众的监督直接参与到任务的分配过程中去,比“你来分我先选”的万能法 则还要极致。村民中还真有想换回一个更容易的地段的,无奈在党员干部的手里,就根本没有好干的工程任务。党员干部吃苦在前,老少爷们看得清楚。九间棚党组织的公信力就在这里。

一边是村民们在家里“一身土一身汗”地战天斗地, 一边是两个业 务员在外面“求爷爷告奶奶”地采购物料。这个关节,不同的声音还是 在九间棚的工地上传扬开来。有人说: “我们在山上拼死拼活、出力卖 命,有人在外面游山玩水、大吃二喝。”虽然事事都有“明白纸”、月 月公开“明细账”,但一时间党群关系仍然紧张了起来,甚至闹出了停 产罢工的“大洼风波”。刘嘉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待两个业务员回来 之后,立即组织召开了一个由全体村民参加的“算账会”。两个业务员 坐在上面讲行程、算花销,村民在下面掰着指头一一核对。干啃馒头喝 白水,能不坐车就步行;不住旅店睡车上,到家只剩两角钱……有人算 来算去对不上账,站起来问: “不对啊,你们回来的那天没吃饭吗?” 接着就有人站起来回复道: “没钱吃饭了。他们回来在上山的路上都饿 瘫了,刚好被我碰见。”于是,台上台下一片哭声。他们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自己。九间棚党组织的战斗力就在这里。

原来两个业务员饿成了这样,接下来便有了一声叹息: “咱九间棚再也不能这样穷下去啦!”

四、 共同富裕

“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人们乐于拥抱清丽如洗的令人景仰的明月,乐于享受一尘不染的无限圣洁的光辉。这次第,应该就是九间棚人民群众之于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中的美好心境的真实写照。政治强 了、纪律严了、本领高了、作风硬了,若问成就大业何事不成?九间棚党支部给出的答案就是“无坚不摧”。

修建盘山路16公里,建设扬水站3座,治理薄瘠地2100亩,栽植水 土保持林1600亩,整出可耕地450亩,极大地改善了九间棚原始的生产生活条件。

从1984年到1990年,九间棚累计投入义务工10万多个,人均年310 个劳动日,人们在九间棚所处的龙顶山上,再一次见到了“两战圣地”人山人海、车轮滚滚的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宏伟场景。

就在九间棚人埋头苦干的当口,老百姓的耳朵里已经灌满了来自各 个渠道的热嘲冷讽: “九间棚的干部是想出名,你们小老百姓跟着受什 么穷罪?愚公移山,那是傻子才干的事。九间棚如果是有眼光的人,就 不如把家搬到山下一劳永逸。”更有意思的是,有人还把刘嘉坤告到了县里,说是刘嘉坤在跟中央对着干。

有好心的老干部就私下里开导说: “嘉坤啊,当干部首先得有政治 敏锐性。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允许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 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听清楚了,是最终。咱可不能盘子喝水———漫子来,走‘大锅饭’的老路啊!”

刘嘉坤也是准备好了答辩, “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 自己的”,就没说不让发展集体的,我带领大家壮大集体经济,问心无愧就行了。

好一个“问心无愧”,有了这样两袖清风、襟怀澄明的“领头雁”,村里的百姓就有了奔头。到1990年,全村共生产各类水果10数万斤,人均收入达到了800元。而此时,山东省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才 只有区区680元。仅仅5年的时间, “山顶洞人”就把生于斯长于斯的龙 顶山建成了沂蒙老区的“锦绣江南”。以前说是“小鸟飞过不拉屎,姑 娘再多不上山”的龙顶山,如今变成了“舍近求远什么梗,要嫁就嫁九间棚”的“必争之地”。

九间棚成功了,九间棚出名了。1989年,新华社记者李锦同志从加 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视角,总结提炼出了“团结奋斗、自力更生、坚韧不 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正值苏东剧变导致中国社会思想混乱的 时刻,九间棚跃然天际呈现出了一片蔚蓝的天空,成了全国基层党组织

学习的典型和全国人民心中的一面旗帜。

九间棚富了,九间棚火了。如今的九间棚已发展成为一个集医药 板块、金银花板块、乡村旅游板块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同时还因 为带动省内外10多万人脱贫致富,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 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赞扬九间棚说: “虽然地处偏 远,但风景这边独好。”一个仅有9名党员的党支部,已然成长为一个 拥有党员109人的村级党委。山已不再是那座山了,而书记还是那个书 记,九间棚的党员群众把他留在“领头雁”的位置上将近40年了,个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山里人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

刘嘉坤说: “千好万好,不如老百姓过好。”